全球焦點!“意公子”原來是廈門人,畢業于這所小學和中學!更巧的是……
昨天
“‘意公子’成為全國政協委員”的消息刷屏
(資料圖)
讓廈門人更意外的是
意公子是廈門人
意公子是誰
很多人都看過這樣的短視頻
一位女子一襲綠衣
盤腿而坐,抱枕托手
用大白話講藝術
全新解構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
歷史、人文、藝術知識
意公子
她就是意公子
真名叫吳敏婕
“意公子”的真名叫“吳敏婕”,是藝術科普平臺“意外藝術”創始人。
據《福建日報》報道,今年,“意公子”還多了一個新身份——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意公子”是廈門人
廈門人還意外地發現:“意公子”原來是廈門人。
資料顯示,吳敏婕出生于1986年9月,福建廈門人,本科畢業于福建師范大學中文系。在廈門衛視、廈門旅游廣播當過主持人,主持過體育新聞、社會新聞、校園新聞、音樂榜單及閩南話等欄目。
中學畢業于廈門十中
昨天,還有人向我們爆料,“意公子”畢業于廈門十中,已經是位二孩媽了。
廈門十中的官網也有這位校友的資料,顯示“意公子”2001年畢業于廈門十中初中,2004年畢業于廈門十中高中。
廈門十中的老師昨天證實了此消息,教過她的老師表示,印象中,她當時是學校記者團團長,還是廣播站一員,曾經代表學校參加全市辯論賽。
一位老師到現在還記得,讀書時,吳敏婕的語文成績很突出,當時韓寒很火,但她的語文老師認為:吳敏婕的作文不會輸韓寒。
還有老師說,她應該是土生土長的閩南人,不過,她的普通話一直都很好,聽不出口音。
小學就讀曾營小學
吳敏婕小學畢業于曾營小學,據說,當時因為講“三國”而小有名氣。
去年,十中和曾營小學的老師看到自己往日學生站在舞臺中央:“意公子”擔任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官,出席北影節開幕式典禮,講述中國電影中的傳統文化。
其實,還不僅如此,現在,“意公子”的粉絲有幾千萬。
順便說下
《最強大腦》主持人蔣昌建
也來自廈門十中和曾營小學
▼
昨晚,《最強大腦》因為清華水哥王昱珩上了熱搜,主持人復旦大學教授蔣昌建又頂著一頭白發上場。他也是曾營小學和廈門十中校友。
廈門十中的校史館記載:蔣昌建, 1965年出生于廈門,成長在部隊大院,由于父母工作經常調動,他只好經常轉學,有時也隨兄嫂生活。1972-1976年就讀于曾營小學,后轉學涇縣一小,1978年升入涇縣中學,1979年9月轉入廈門十中初二(1)班,一直讀至初三畢業。
十中的老師回憶說,蔣昌建曾擔任班級宣傳委員,多次主持學校的文藝活動,初步展現了舞臺駕馭能力與超強的氣場。
蔣昌建當年的班主任陳凱輝在畢業評語中說他“對文學藝術均有興趣、讀書多,知識面廣,文科功底扎實”,體育組馬紹國老師在時隔40年后仍對他印象深刻,說他“活潑、好動、有主見,但體育成績一般。”
“意公子”其人
近期
不少媒體都爭先推出“意公子”的專訪
關于“意公子”
《長江日報》對吳敏婕的專訪,介紹了“意公子”的來源。
吳敏婕介紹說,“意公子” 的誕生,不是一開始就規劃出來的。因為藝術科普平臺叫做“意外藝術”,一開始她叫“小意”,后來她希望名字人格化一點,大家就“老意”“意老師”“意姐”地取了一大堆。再后來,她覺得“公子”不錯,符合她內心雌雄同體的感覺,“意公子”這名才定了下來。
而“意外藝術”也有緣由。吳敏婕向《長江日報》介紹說,大學畢業后進入了媒體行業,做了5年多的電臺以及電視臺的節目主持人,講過體育新聞、社會新聞、校園新聞、音樂榜單甚至是閩南話,各種欄目都做過。
2013年,吳敏婕遇到了職業生涯的迷茫——她不知道主持人這行還能干多久,自己的愛好到底是什么,真正想做的究竟什么。
吳敏婕發現,自己在節目上講過這么多的內容,但唯獨文化、歷史、藝術這些是她最喜歡也是最愿意去分享的。那時候,自媒體也剛剛興起,在機緣巧合下,吳敏婕進入這個行業,有了“意外藝術”。
關于綠衣服
自2013年第一條視頻問世以來,意公子一直以綠衣形象示人。但肉眼可見的,是衣服款式有了變化。
之前是一條無袖綠裙子,現在是一件看起來更為舒適的綠襯衣。
十年前卸下電視臺主持人身份,意公子轉型去做自媒體,她在裝束上一下子“自由”了。她脫掉15公分的高跟鞋,想要“塌”下來,“綠裙子”成了她的標記。很多網友記住了這條裙子,不喊她意公子,而是喊“綠公子”“小綠裙”等。
關于文化傳播
簡而言之,作為一個中華文化傳播者,“意公子”一直在做的是:讓藝術走近普通大眾,希望把中華五千年文化長河中那些打動我們的人與物,帶進當下人們生活中。
除了視頻,她還出書,因為她認為,網絡記憶是短暫的,希望以書本的形式,能讓內容變得更耐嚼。2020年出版藝術科普暢銷書《大話西方藝術史》,2022年出版《大話中國藝術史》,同時她還是熱門藝術脫口秀《藝術很難嗎》文博類節目《國寶很有戲》的出品人和主講人
2022年7月,“意公子”還走出攝影棚,走向中華文化的發生地,同大家分享更多新的感悟。
她的團隊第一次把拍攝地放到四川眉山蘇氏墓地。媒體報道說,做蘇軾系列視頻專題,要面對海量的資料。“意公子”先把蘇軾的族譜都挖一遍,如果涉及城市,還會把城市歷史挖一遍,直至把整個時間軸拉出來,再按時間軸找書看。
她至少看了50本關于蘇軾的書,幾百篇論文。在這個過程中,她系統地了解蘇軾,也把她學習的過程通過一期期視頻分享出去。
“意公子”去了龍門石窟。她爬上十幾米高的腳手架,貓著腰,鉆進盧舍那大佛旁的小洞,手腳并用地往里爬,不一會全身就灰突突的。
她還去了臨汾的壺口瀑布。讓她背課文《壺口瀑布》,能很快背下來。因為她悟了,不是在課本里悟的,是在滿身泥點時悟的,是浪花撲面而來時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