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快看點丨給《顯微鏡下的大明》唱個反調:皮毛很多,硬傷更多
本文作者: 春梅狐貍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
我不打算來夸《顯微鏡下的大明》,畢竟我現在打開某音某書都能看到,感覺已經有這么多人夸了,不缺我一個。那我就來唱反調~~
我對《顯微鏡下的大明》的服化道感受就是,像歡娛,就看得出主創們是聽了一些網友們頻繁反映并且負面情緒比較大的問題,知道做哪些能夠滿足將古裝劇服化道當作文化輸出陣地的網友,但要說更多的,不論是從歷史出發深于網絡議題的挖掘,還是從影視出發針對劇情和人物進行美學體系的塑造,這些都是沒有的。
不要披頭散發?
那就網巾!網巾!全是網巾!
這是目前夸得最多的一部分,雖然,其實,在此之前做網巾的古裝劇已經不算少了。但這些古裝劇有一個相似的問題——為了戴網巾而戴網巾,生怕觀眾看不到自己戴了網巾。
△?《顯微鏡下的大明》海報
這個就挺糟糕的。之所以早年的古裝劇不戴網巾,就是因為從外觀形象模仿的角度上來說,的確是不用做網巾的。年輕一代的觀眾之所以關注網巾,是因為韓劇里無處不在的網巾,那些把古裝劇視作文化輸出陣地的人為了證明韓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關聯性,就特別希望中國的古裝劇也去做一做。
這就涉及到了一個問題,明朝人雖然戴網巾,但他們不怎么露出網巾,而朝鮮人卻很愛露出來。而古裝劇側重于外觀的模仿而忽略內在結構的復原,所以中國的古裝劇也就不戴網巾了,韓國的古裝劇就狂戴網巾。
△ 韓劇中的網巾
△ 一定要露出網巾
像《顯微鏡下的大明》這樣的古裝劇,做網巾顯然也不是因為明朝有網巾,而是一部分觀眾想看到網巾,所以劇中的網巾幾乎以韓劇的方式露出、露出、不斷露出。常常是,衣服穿得很正式,往頭上一看,戴著且只戴著網巾,現代人看起來似乎是沒什么的,但放在古代情境里就很奇怪,仿佛是出門時還是個正人君子,半路就讓人卸去了一身功名,一般情況下是遭遇了什么劫難才會這樣。
正確的做法是至少往下降一級,帥家默這樣的平民只戴網巾,稍有身份的,如程仁清、豐寶玉、范淵、黃凝道都應該巾帽齊全。
△ 《天工開物》
△?《顯微鏡下的大明》
本劇里,一些小廝衙役等沿用了一般古裝劇的套路,反而會給他們戴巾,導致這些人和只戴網巾的官員同框出現的畫面里有一種輕重失衡的感覺。
△?《顯微鏡下的大明》
△ 《十同年圖》
△ 《杏園雅集圖》
劇中的網巾做法也是錯的。其實劇組想一想,為什么他們找不到便于參考的明朝網巾就應該明白,這東西其實算得上“罕見”。很多明墓的發掘報告里都顯示,墓主下葬時是頭戴網巾的,但太過貼身提取困難,加上明朝墓葬距離現在太近了,很容易被忽視,所以導致實物留存也很少,基本上有的實物是數得過來的。不過這些網巾有一個共同點,它們幾乎都是編織物,而劇中處理成了機織物剪裁,且明顯有兩個裁片,這個做法估計是參考電影《新龍門客棧》。
△?《顯微鏡下的大明》中網巾細節
△ 1992年《新龍門客棧》
△ 韓國網巾編織
△ 明神宗網巾
腦袋作為有弧度的東西,使用編織物會更容易塑形并且有伸縮性,改成剪裁拼合以后就是固定的形狀了,所以劇中的網巾看起來比較呆也比較硬挺。于是,劇中網巾基本淪為樣子貨,該有的結構基本沒做出來,就是給大伙兒看個熱鬧。從古裝劇常規的眼光看,這樣在鏡頭里會更顯質感,但的確與實際不符。
△?《顯微鏡下的大明》
書劇分離新形式?
原著越有什么,影視越缺什么
此外,主角的頭套格外修容,這個也算老生常談了,畢竟主角要帥嘛!但是吹帥家默頭上的木棍是算籌、劇組真用心就大可不必了,明朝流行的早已是算盤了,這點歷史常識都沒有的話,就勸各位別當歷史博主了,寫啥學歷也不頂用呀。
△?《顯微鏡下的大明》中帥家默頭上的簪狀物
大約在明代中期時,算盤完成了淘汰算籌的過程,這算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節點。算籌能做的很多運算,算盤其實沒法做,但算盤在應用層面上更為實用,尤其在商業上十分好用,使得明朝時珠算相關的書籍都出版了不少。但算籌的失傳,使得我國的數學理論停滯不前,帥家默顯然不是一個數學家,而是精于“書算錢糧”,算盤就夠用了。
△ 算盤是賬房常用工具
△ 《流民圖》,手持算盤
不好意思,寫完上面這段我又刷到了本劇造型指導接受采訪里的語音,她自己承認帥家默頭上的就是算籌,還在背了一遍網上對于“網巾”的解釋后表示帥家默沒有網巾,還要用凌亂的碎發是為了“盡可能地還原他的生活質感”。我可謝謝各位了,你們每次越絞盡腦汁搞點什么,就會越離真相甩遠點多少,還是盡可能地“無為而治”吧!知道為啥大家一分析就夸配角么?因為主角往往用力越多,越不能細究。
帥家默是呆子,又不是瘋子,搞得比農民、比打手還要凌亂。當然,這個發套發絲的走向,拱起的弧度,也顯露著它主角的身份。還是算造型指導下次還是說實話吧~(這部分內容可以參考以前寫過的《
從《擇天記》鹿晗到“天涯四美”,古風美男是否離歷史越來越遠?
》)
△?《顯微鏡下的大明》
△ 《擇天記》
好了,現在已知造型指導“懂得”算籌,但即便帥家默復古用算籌,頭上那兩根也不夠用啊!劇組就沒看看算籌使用的時候要多少根夠擺啊,就帥家默頭上那點,就夠擺個數,還是個個位數——2。
△ 出土的算籌
△ 算籌的用法
類似的還有豐碧玉頭上的絨花。絨花是近年古風熱點,但也不是什么古裝劇都戴吧,之前歡娛的唐代劇也戴,真心無語了,而且一戴就跟首飾盒里只有絨花一樣。雖然明朝人戴不能算個錯誤,但這不是拍“絲絹案”嗎?就應該知道,徽州府的賦稅問題根源之一,就在于“莫能樹以桑,不蠶不絲”“民不事蠶”,這個地方不產絲綢,所以賦稅如果是絲折成麥,于民有利,反過來則變成一種負擔。別的劇我就不挑這個了,但是在《顯微鏡下的大明》里就很明顯地反映出,服化道和劇本分離的問題,大家各干各的,不知道這算是彼此信任還是隔行如隔山,反正最后的效果就是,夸豐碧玉的的服裝是多年罕見民女樸實妝扮的人,都忽視了她頭上的絨花?不對,他們其實都沒忽視,他們只是和造型師一樣,更在意的是“非遺”這個看起來很棒的夸點,并且懶得去挖掘一些還沒“走紅”的非遺。
△?《顯微鏡下的大明》
而這個所謂的民女造型很難么?也不難,甚至都沒有一點出彩的地方。沒看見大家都不敢夸她符合歷史么?因為就沒比的長處了,但看這個女性角色是連明朝都看不出來的。就而且,民女還要戴絨花也可以看出造型很是畏手畏腳,不敢把女演員過分往低了打扮。唉,就這個程度的話,TVB幾十年前就能做到了。
△?《顯微鏡下的大明》
△ 1996年《河東獅吼》
服裝不寫實?
那給面料,給肌理,給文物參考!
服裝也算是本劇的主要夸點,集中在不同身份的人似乎使用了不同質感的面料,身份較低的比較粗糙,身份較高的人則比較有光澤,有的人還說看到了起球……啊,這是我看劇至少要當一半背景聲的人不配擁有的眼睛。
但我在看到整部劇的圓領袍還在使用之前《
近幾年,古裝劇里流行卻費解的幾個現象
》吐槽過的兩粒扣,就知道這劇頂多就是皮毛,結構上依然是老一套的災難。
△?《顯微鏡下的大明》
△ 明代容像
果然,所以服飾質感和起球,不就是選用了一些粗紋理的面料嗎?是別的古裝劇沒這么做,還是做了大家選擇性看不到啊!只要不是仙俠古偶,基本上這點都能做到,畢竟,同一種面料要買齊一整部劇所需要的不同顏色花紋,還真挺有困難的,可不得換好幾種買么?
電視作為一個小屏幕,在面料上的還原其實只能做到花紋,連提花暗紋都是為難劇組。所以傾向于暗紋改印花,織花改印花,這些是慣常做法,也是無奈之舉,所謂復原面料往往也就是某些古裝劇營銷上的玄學,以對于某些觀眾的迎合,比如不能出現光滑的面料。況且,這里還有個很雞賊的套路,那些人往往只說《顯微鏡下的大明》區分的各色人等的服飾面料,卻閉口不提復原,因為的確也不復原。但區別角色面料是電視劇必須做,且都應該做的事兒,不能因為現在有的古裝劇沒在做,而以前的古裝劇做了沒宣傳,就搞得這是一件多了不起的事兒。
還有一些被指出有文物參考對象的,比如官員的補子。我們不說適用的年代、適用的品階、適用的身份是否有出入,咱就說也沒有一種可能,圖案設計跟工藝其實有很大的關系,就像《
可能這輩子都用不到的……復原古畫“翻車”姿勢
》里說的,有相關知識積累的人是可以通過古畫識別畫中服飾工藝的。電視劇往往只能用機繡仿制的情況下,就應該找更符合自己的圖案,而不是“圖片另存為”然后攪合攪合……而且,因為緙絲圖案看起來更簡化點,似乎總是更受影視劇機繡仿制的青睞。
△?《顯微鏡下的大明》
△ 明代實物(緙絲)
△?《顯微鏡下的大明》
△ 明代實物(緙絲),原件圖案為鸞鳳
△?《顯微鏡下的大明》
△ 明代實物(刺繡)
△?《顯微鏡下的大明》
△ 明代實物(妝花)
還有,拜托大家不要再用這個那個有個相似的文物作為夸點了。這文物圖又不是上鎖了,誰都能找,誰都能仿制,只是前些年的古裝劇風向是創新、是新奇、是鮮艷才不做這些的。而看對于文物仿得好不好,不是看外觀,也不是看濾鏡,不好意思,此處是地圖炮,捎帶所有打著“復原”旗號的人,而是得看結構。很可惜,《顯微鏡下的大明》并不過關。
除了前面提到的圓領袍兩粒扣,本劇里出現的服裝開衩也極為粗暴,就是真的開衩。但明代男裝有擺,是一個很重要的特征,不僅使得服飾廓形改變而具有視覺上的膨脹感,還蘊含著“深藏不露”的傳統服飾哲學。擺這個結構,在很多與明代服飾有傳承關系的服裝上也都可以看到,比如戲曲中蟒袍的外擺,比如海青中的內擺,足見這個結構有很強的傳承慣性。
△ 明代道袍
△ 戲衣蟒袍
《顯微鏡下的大明》很明顯對此是沒有任何理解的,更談不上觀察,鏡頭所及都是直接開衩。這是因為,劇組是在現有的古裝邏輯上對古代形象進行模仿,結構上并不改動。所以,任一些人夸得天花亂墜,我也堅持認為本劇是在糊弄。
△?《顯微鏡下的大明》
而如此開衩會折損的部分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反面,服裝廓形會變得沒有支撐,喪失服飾本身的審美取向。基本上在《顯微鏡下的大明》里的官服帶全景就會變得很慘烈。
△?《顯微鏡下的大明》
△ 明代容像
不過,我覺得這在技術上還算是個小問題,主要是意識上的。這反映出影視劇是打算在宣傳上迎合這部分觀眾,而這部分看起來要求很嚴格的觀眾,似乎這樣也就真的得到了滿足,畢竟將影視劇視作文化陣地的人往往追求的不是文化,所以劇組也沒必要多花一份力氣在沒有“收益”的地方。那么,只要觀眾真正開始重視服飾文化,影視劇的意識問題也會提高,服裝嘛,裁片改改,不是難事,而且大多是有現成答案的,某寶上紙樣都很容易買到,并且不貴。
我覺得的大問題,技術上的,就是對的衣服擺到這些劇組面前,他們會穿么?別覺得這個問題好笑,因為古裝寬大,包括傳統服飾,與我們現有的生活服飾穿著邏輯有很大的出入,穿著是一門學問。我特別刷了劇組預設拿來宣傳的一場戲,舞龍,發現他們不會穿緬襠褲。
△?《顯微鏡下的大明》
可以看到,由于褲腰肥大,緬襠褲是需要將褲腰折疊后穿著的。但僅僅這么一處,就把劇組難倒了,劇組的處理方式是非常基于美觀邏輯的,就是將余量對稱地往兩側拉,然后兩側多出來的余量再對稱地向兩邊折疊。沒錯,是好看,但這么一條褲子至少要兩個人幫忙穿,劇組沒覺得不合理么?
實際上,緬襠褲是向一側拉出所有余量,然后折疊,用腰帶扎束。
△ 緬襠褲的穿法
這個褲子的穿法,也根本談不上失傳,上面兩張圖都是某寶找的,這褲子還有賣,且很多人賣,說明根本就不是什么稀罕物。不僅如此,韓服褲子也是這么穿的,只不過他們的褲腰更局促,這也談不上是個秘密。
△ 韓服褲子穿法
然而那場戲被設置的意義是什么?是劇組想對宣傳說,我有舞龍,就像有打鐵花、有絨花一樣,對主線劇情幾乎不起作用,但對于后期的宣發是一個預設的賣點、預埋的熱搜。所以說,古裝劇們就少整點花里胡哨的宣傳心思,能把你們眼前的、劇本里的東西做好了,做踏實了,就已經很了不起了。雖然,我知道很多劇組看不上,但你們的水平,真心也只到這里了。
* 最近的文章 *
-
春梅狐貍 傳統服飾
臉著地的藏狐,故紙堆里的服飾愛好者
關鍵詞: 給顯微鏡下的大明唱個反調皮毛很多 硬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