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來檢察機關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領域公益訴訟案件36.5萬件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正義網北京8月17日電(見習記者王冬)8月17日,最高檢舉行“‘公益訴訟守護美好生活’專項監督活動三周年”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最高檢副檢察長張雪樵通報了“公益訴訟守護美好生活”專項監督活動情況。
張雪樵首先通報了一組數據展示專項監督活動成果——三年來,全國檢察機關共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領域公益訴訟案件36.5萬件,發出訴前檢察建議24.7萬件,提起訴訟2.5萬件。
據介紹,三年來,各級檢察機關狠抓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緊盯江河、湖泊、運河、渠道、水庫等地表及地下水體的水污染、水生態以及飲用水安全問題,重點強化對大江大河大湖跨流域、跨區劃水污染及城鄉黑臭水體等的辦案力度,立案40967件。緊盯工業和農業固體廢物、生活和建筑垃圾、危險廢物等污染環境以及固體廢物源頭減量等問題,立案65585件。緊盯非法獵捕、運輸、寄送野生動物,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人工繁育、飼養野生動物不符合相關要求以及非法食用野生動物等問題,立案17724件。
同時,檢察機關緊扣食品藥品安全,全方位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張雪樵稱,檢察機關緊盯食品生產、經營、貯存各環節,重點督促建設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立案農貿市場、超市農產品食品類案件19765件,網絡食品違法類案件5846件;緊盯保健食品宣傳以及網絡食品生產經營者、第三方平臺等存在的違法情形,立案保健食品違法類案件5533件;緊盯藥品安全領域違法行為,立案生產銷售假藥類案件2365件;緊盯居民飲用水安全保護、水源地環境違法問題,立案飲用水安全類案件8145件。
為提升專項活動質效,各地檢察機關堅持創新驅動,不斷完善相關制度、健全辦案規范。記者了解到,檢察機關探索對影響大、可能存在阻力的案件,構建上下一體、同步跟進、專人指導的辦案模式。運用大數據監督模型、無人機、快速檢測、衛星遙感等技術手段提升線索發現、調查取證能力。探索辦理食品藥品安全、生態環境領域懲罰性賠償案件,推動民事公益訴訟懲罰性賠償制度進一步落地落實。利用“益心為公”檢察云平臺健全社會支持體系,目前全國“益心為公”檢察志愿者已發展到10萬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