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華永道:凈息差收窄下,銀行將擴大業務增量促進非息收入
普華永道 視覺中國 資料圖
4月20日,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普華永道發布的《2022年中國銀行業回顧與展望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經濟受到諸多超預期因素沖擊,我國經濟面臨新的下行壓力,在政策支持下趨于企穩回升。銀行業在大力支持實體經濟的同時經營壓力加大,面臨信用風險管理、資本管理等挑戰。
在普華永道召開的銀行業回顧與展望發布會上,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主管合伙人張立鈞表示,2023年,全球經濟恢復增長之路仍然困難重重,通脹壓力難以在短期內緩解,加之金融環境趨緊,將增加全球金融體系的脆弱性。歐美國家近期發生的銀行業危機還在演化,政策制定者需要在穩定經濟增長和化解金融風險之間尋求平衡。我國全年經濟增速目標設定在5%左右,擴大內需成為穩增長的首要任務。銀行業未來將繼續加大對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資料圖)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提到,“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與收入結構或面臨重構”。“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企業、居民、政府資產負債表不斷變遷;曾經支持銀行快速擴張的資產來源,如房地產、政府平臺、傳統產業等,日益受到限制;新興產業、綠色產業等發展迅速。” 張立鈞解釋。
根據普華永道報告,2022年,我國40家上市銀行的整體凈利潤同比增長6.96%,受利息收入增速放緩影響,較2021年的增速明顯回落。撥備前利潤同比下降1.57%,信用減值損失計提總額同比下降11.15%,下降幅度較上年同期增加7.57個百分點。
貸款不良率持續下降,且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將逐漸消退,同時理財回表的減值計提壓力在2021年底之前基本釋放,因此銀行減值計提壓力有所減輕,信用減值損失同比下降。
普華永道中國內地金融業合伙人胡亮表示:“2022年上市銀行凈利潤增速回落,盈利能力保持平穩。LPR下行帶來貸款重定價壓力,上市銀行響應國家號召支持實體經濟,降低融資成本,生息資產收益率持續下降,受存款競爭影響,存款成本保持剛性,疊加客戶風險偏好下降,定期存款上升,付息負債成本率上升。受到貸款收益率下降和存款成本上升的雙重擠壓,上市銀行的凈利差、凈息差進一步收窄。”
普華永道認為,在凈息差持續收窄的情況下,銀行將積極尋求擴大業務增量,促進非息收入。
普華永道報告指出,上市銀行總資產增速回升,按政策要求優先安排信貸投向。上市銀行總資產同比增速為11.63%,較2021年7.87%的增速有所回升。其中大型商業銀行以12.84%的資產增幅領跑,為實體經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力量。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農商行增幅分別為7.63%和12.42%。
資產質量整體保持可控,但仍需關注后續信用風險暴露狀況。上市銀行不良貸款余額較上年末增長8.84%至1.81萬億元,不良率較上年末下降0.03個百分點至1.33%,逾期貸款余額較上年末增長12.59%至1.88萬億元,逾期率較上年末微增至1.38%;關注類貸款率微增至1.81%。
負債規模穩步增長,存款定期化趨勢延續。上市銀行負債總額為216.16萬億元,較2021年末增加23.88億元,增幅為12.42%。負債結構方面,客戶存款占比仍然最大,是上市銀行主要的資金來源。大型商業銀行由于低成本資金的競爭優勢,其存款占比顯著高于其他同業,占比持續超過80%。
資本充足率保持平穩,資本補充力度不減。大型商業銀行及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一級核心資本充足率仍保持自2020年以來的上升態勢,截至2022年12月末,分別達到12.25%和9.75%;城農商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在2022年末下降至9.80%。
關鍵詞: